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暨南大學出版社總數: 22
文言語法學
作者楊烈雄
分類號C2.3.4 266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1993
藟緣論集
作者謝耀基,陳熾洪
分類號C5.5.9 001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
漢語詞彙訓詁專題研究導論
作者曾昭聰
分類號C2.3.3 011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0
廣州地區粵方言語音研究
作者陳衛強
分類號C2.4.2 003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
漢語本體及其應用研究
作者朱城
分類號C2.9.2 031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本體及其應用研究》內容簡介: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專業分別是湛江師範學院傳統、新興專業的代表,而漢語言文字學正是這兩個專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學科。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上編:漢語本體研究

●二十多年來古漢語詞義發展演變理論研究述評
●鑒江流域粵語的複合聲母分化現象分析
●從佛教意義的吸收到當代西方詞義的吸收
●罵詈動詞初探
●雷州方言熟語及其地域文化
●語言與生態
●當代中國官方語言的稱說問題
●《漢語大字典》義項概括性問題補議
●甲金祭祀語言對比研究之
●東漢文獻中預設否定副詞的共時比較與
●歷時分析
●禪宗語錄中幾種常用辭格的運用
●略論古漢語的語篇銜接
●《論語》中名詞到形容詞的轉類考察
●《太平經》被動句式淺析

下編:漢語應用研究

●漢字教學研究綜述
●印尼山口洋地區華文教育發展十年回顧
●與現狀分析
●印尼華文報刊語言狀況分析
●東南亞華裔留學生漢字偏誤考察報告
●漢語“因為”和印尼語karena
●越南中高級學生篇章語法手段偏誤考察
●再論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翻譯法
●印尼民辦大學漢語學生的特點及建議
●淺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師情感因素
●初級華語教學體會
●再談《新實用漢語課本》的針對性

後記
穿越傳統的歷史想像:關於新歷史小說精神的文化闡釋
作者黃建
分類號C4.6.5 002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從中國新歷史小說與西方新歷史主義理論的關係入手,在認識到兩者之區別的前提下,進一步將新歷史小說置於“中西合璧”的文化系統中來考查其精神。同時,鑒於以往研究對西方文化影響因數的偏愛,本書在寫法上並未延續前人的做法,而是將更多的焦點投向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緒論:維“新”之辯
第一章 精神資源:創造的起點
第一節 對“新歷史主義”理論資源的借鑒與轉化
第二節 本土時代精神資源的繼承與融合

第二章 精神取向:創作主體的精神特質
第一節 傳統歷史文學精神形態的影響
第二節 精神姿態:否定與叛逆
第三節 生命體驗:虛無與意義
第四節 價值向度:向下的精神救贖

第三章 精神對接: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第一節 對接的基點:歷史的祛魅
第二節 對接的焦點:此在即真實
第三節 對接的路徑:客體的心化
第四節 對接的方式:“一”與“多”的辯證

第四章 藝術轉換:精神的審美表達
第一節 多維多變的視點
第二節 形神兼備的虛構
第三節 文史哲交融的境界
第四節 傳統文化闡釋母題的化用
結語:未曾終結的新歷史小說
參考文獻
後記
現代漢語詞匯研究
作者曹煒
分類號C2.3.3 102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三,四等四章十一節,先後討論了“詞的內涵”,“詞的離散性問題”, “詞位和詞位變體“,”語素的確認“,”構詞法“,”構形法“,”基本詞彙理論“,”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等 現代漢語詞彙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第二部分是第五,六,七,八,九等五章二十節,先後討論了“基本詞”, “一般詞”,“古語詞”,“新詞語”,“方言詞”,“外來詞”,“聚合同”,“成對詞”,“縮略詞語”,“典故 詞”,“慣用語”,“成語”,“稱謂語”,“禁忌語”,“委婉語”,“隱語”,“詈詞”,“同形詞”,“異形詞”, “逆序詞”,“單義詞”,“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上義詞”,“下義詞”,“類義詞”行二十八種詞 彙現象。內容豐富充實,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較好的梳理,並有作者自己的評論,某些評論比較精當,有一定深度,讓 讀者對上述諸方面的研究現狀能有一個較為清楚地了解與認識。部份內容適合初接觸者學習。

初版本陸儉明序

初版本徐通鏘序

初版本前言

修訂本前言


第一章詞和詞位

第二章現代漢語的構詞法和構形法

第三章詞彙和詞彙的分類

第四章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

第五章現代漢語詞彙類聚(一)(二)(三)

第六章現代漢語詞彙類聚

第七章現代漢語詞彙類聚

第八章現代漢語詞形類聚

第九章現代漢語中的詞義類聚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部主要語文詞典在專項標註及釋義表述上存在的問題
附錄二:主要術語索引 初版本後記 修訂本後記
《水滸傳》虛詞計量研究
作者曹煒
分類號C2.3.7 005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明代早中晚期三部白話小說虛詞計量研究”三種是蘇州大學曹煒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 基金專案“明代早中晚期三部白話小說虛詞計量研究(05JA740024)”的最終成果。總共由三部著作構成,依次 為:《<水滸傳>虛詞計量研究》、《<金瓶梅詞話>虛詞計量研究》、《<型世言>虛詞計量研究》。 該系列著作的 讀者物件主要為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教師、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同時,也可作為中文專 業大學本科四年級學生撰寫學士學位論文的參考書籍。《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為元末明初 人施耐庵依據當時的話本、劇本及文人筆記中所鋪陳所記錄的有關水滸的故事加以綜合、加工而成,因此國內學界 基本認定該書大約問世於元未明初。而按照對《水滸傳》考察了30多年的日本著名漢學家香阪順一的說法,其文 學語言應該反映了宋至明初的白話文語法的基本概貌。今天看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水滸傳》文學語言總 體上反映的是明代初期語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初期語言極為難得極為珍貴的重要材料。


緒論


第一章 《水滸傳》的介詞系統

第二章 《水滸傳》的助詞系統

第三章 《水滸傳》的連詞系統

第四章 《水滸傳》的代詞系統

第五章 《水滸傳》的程度副詞系統


本章參考文獻

後記
常用文賞析指瑕評改
作者姚新明
分類號C1.5.1 015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作者積三十多年寫作教學與寫作實踐經驗的心血之作。書中涉及的話題十分廣泛:有如何讀書;如何賞析、 評說新聞報導、文學作品;如何寫好記敍文、新聞報導、應用文及文學創作等;以及作者自己創作的遊記、解說 詞。此書適合作為大學教學的輔助教材,以及有與趣提高寫作能力的青年。 - 一本非常適合大學寫作課教學的輔助教材——姚君新作序言 - 怎樣把記敍文寫得短而精 - 是平鋪直敍還是質樸感人——從一篇高考作文的命運談起 - “不須放屁”與“零分高考作文” - 一則別具一格的《公約》 - 一則別出心裁的《征訂啟事》 - 一株異香撲鼻的奇葩——評《劉姥姥游六運》系列報導 - 借古典章回之體創報導形式之新 - 選材佈局善變渲染穿插靈活——評《邕城闖關記》系列報導 - 得“三國”之神韻顯足球之魅力——評《楚天龍虎會》系列報導 - 獅城描百態三進出華章——評《三進獅城》系列報導 - 風起雲湧筆走龍蛇——評《世界盃風雲初探》系列報導 - 展列強雄風現各隊特色——評《羅馬列強志》系列報導 - 準確、鮮明是公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 敍事要受時間的制約——小議《在被告席上》 - 要正確使用背景材料──評《北京市發生特大暴雨災害》 - 淺論視覺新聞的寫作特點 - 兩篇應用試作文的對比分析 - 兩則《徵婚啟事》的啟事 - 從湯米寫作文的笑話談起 - 評改一篇策論的邏輯結構 - 評改一份《體 驗通告》
語體風格分析綱要
作者丁金國
分類號C2.3.5 108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9
語用原則論
作者馮廣藝
分類號C2.1.4 015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語用原則論》數量大,內容廣泛而豐富多彩。涵蓋語言理論、語言本體、語言運用和語言教學的範圍,涉及詞彙學、語義學、語法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話語語言學、方言學、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辭章學,以及港臺語言、網路語言、廣告語言、導遊語言、交際語言藝術、語用與文化、語用與教學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國家、省部級社科基金規劃專案成果,有影響較大的學術專著的拓新或再構,有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新著。我們期望《語用原則論》的問世能對現代語言科學以及與其有關學科的繁榮發展有所貢獻,對語言學、文藝學、文章學的教學有所説明,對語言科學的研究者有所啟示,對社會公眾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有所裨益。
《語用原則論》的參撰者是海峽兩岸長期從事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教學和研究的老中青教授、博士,他們學術造詣較深,眼光敏銳,視野開闊,頗有探索、拓荒精神,曾出版、發表了不少學術專著和系列論文,而且都以嚴謹、務實、求新、求精的科學態度,潛心耕耘自己的課題,竭力使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學術性、科學性、實用性、啟示性。毫無疑問,《語用原則論》的每一分冊都是作者多年從事語言科學研究和教學的智慧結晶,我相信讀者朋友們都能從中發現自己喜愛的閃光點。


總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語用主體

第四章 等價原則

第五章 替換原則

第六章 虛擬原則

第七章 誠信原則

第八章 合作原則

第九章 禮貌原則

第十章 得體原則

第十一章 和諧原則


參考文獻

後記
漢語語體修辭
作者黎運漢、盛永生
分類號C2.3.5 109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語體修辭》數量大,內容廣泛而豐富多彩。涵蓋語言理論、語言本體、語言運用和語言教學的範圍,涉及詞彙學、語義學、語法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話 語語言學、方言學、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辭章學,以及港臺語言、網路語言、廣告語言、導遊語言、交際語言藝術、語用與文化、語用與教學的方方面 面。其中有國家、省部級社科基金規劃專案成果,有影響較大的學術專著的拓新或再構,有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新著。我們期望《漢語語體修辭》的問世能對現代語 言科學以及與其有關學科的繁榮發展有所貢獻,對語言學、文藝學、文章學的教學有所説明,對語言科學的研究者有所啟示,對社會公眾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有所裨 益。
《漢語語體修辭》吸收語體修辭風格的新成果,還融進編者們近二十年的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和語用學的結晶,突顯現代漢語語體修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適合初學者。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漢語語體修辭緒論

第二章 談話語體修辭

第三章 公文語體修辭

第四章 科技語體修辭

第五章 政論語體修辭

第六章 新聞語體修辭

第七章 文學語體修辭

第八章 文學科學語體修辭

第九章 演講語體修辭第

第十章 廣告語體修辭



參考文獻
現代漢語詞義學
作者曹煒
分類號C2.3.3 104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漢語詞義學(修訂本)”為面向21世紀的研究生教學用書之一,是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現代漢語詞義的學術 著作,就漢語詞義的本質,詞義的構成及基本類型,語言和言語的感情色彩義,詞義和語素義及短語義。任何一種 具體語言及其構成要素均可以從歷時或共時的角度加以探討。現代漢語詞義學便屬於共時的研究,它是以現代漢語 (普通話)詞義的方方面面作為討論話題和研究對象的。修訂本在每章後面都有“思考與探索”部份,作者在此會 發飈一些學術問題的學術發展史的簡要梳理,對一些學術想先的臧否,對一些通道的學術成果的評級,對一些優秀 成果的推介,以及一些研究建議,能為銅須色帶來更多啟發。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 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前言


第一章詞義的本質

第二章現代漢語詞義的構成及其基本類型

第三章語言的和言語的感情色彩義

第四章詞義和語素義及短語義

第五章現代漢語詞義的理據性和非理據性

第六章現代漢語詞義和(語)素序及內部屈折

第七章現代漢語詞義分析的方法

第八章現代漢語幾種主要的詞義現象和關係

第九章現代漢語詞義的派生方式

第十章現代漢語詞義的共性和個性特徵

第十一章現代漢語詞義的發展

第十二章現代漢語詞義的解釋

第十三章現代漢語詞義和語境

第十四章現代漢語詞義的組合方式和言語表達

第十五章現代漢語詞義組合中的歧義現象

第十六章現代漢語詞義研究的窘迫現狀及展望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後記
公關語言學 第四版
作者黎運漢
分類號C2.1.4 024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分為四編:第一編公關語言學導論,主要闡釋公關、公關語言的內涵、公關語言的特點和公關語言交際活動、交際模式與公關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論述公關語言學的物件、任務、範圍、性質和功用,探討公關語言的語用原則和公關語言的心理機制;第二編公關語言現象綜說,主要闡釋公關語言的文化意蘊,論析公關語言的副語言和體態語,研究公關禮貌語言,概述公關語言表現風格;第三編公關語言表達藝術,主要探討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研究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第四編公關語言領會藝術,主要論述公關語言的聽解藝術,探討公關語言的讀解藝術。本書適合就讀公關的學生閱讀。

前言
初版序(張壽康)
增訂版前言

第一編 公關語言學導論

第一章 公關、公關實務、語言、公關語言和公關語言交際

第一節 公關、公關實務、語言和公關語言的定義
第二節 公關語言的基本特點
第三節 公關語言交際

第二章 公關語言學的建構

第一節 公關語言學的研究物件和研究範圍
第二節 公關語言學的性質
第三節 公關語言學的任務和功用

第三章 公關語言的語用原則

第一節 公關語言表達原則
第二節 公關語言領會原則

第四章 公關語言的心理機制

第一節 公關語言交際的心理因素
第二節 公關語言交際中公關主體心理的自我調控
第三節 公關語言交際中公關客體的個性心理

第二編 公關語言現象綜說

第五章 跨文化的公關語言

第一節 語言與文化
第二節 公關語言文化的功用
第三節 跨文化公關與跨文化公關語言的性質
第四節 跨文化公關的語言策略
第五節 公關語言與亞文化
第六節 漢英交際語言文化差異舉隅
第七節 中日交際語言文化異同舉隅

第六章 副語言和體態語

第一節 副語言
第二節 體態語

第七章 公關禮貌語言

第一節 禮、禮貌與禮貌語言
第二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特徵
第三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價值
第四節 公關禮貌語言的運用

第八章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

第一節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與公關形象、公關語體
第二節 公關語言表現風格的基本格調和多樣化風貌

第三編 公關語言表達藝術

第九章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一)

第一節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的特點與要求
第二節 公關社交的語言藝術
第三節 公關電話交談的語言藝術
第四節 公關對話的語言藝術
第五節 公關答記者問的語言藝術
第六節 公關談判的語言藝術
第七節 公關演講的語言藝術

第十章 公關語言口頭表達藝術(二)

第一節 專職公關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二節 領導、管理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三節 商業櫃檯服務人員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四節 導遊的口頭表達藝術

第十一章 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一)

第一節 公關廣告
第二節 公關調查報告
第三節 公關新聞稿
第四節 公關信函和柬帖
第五節 公關說明書

第十二章 公關語言書面表達藝術(二)

第一節 公關標語、口號
第二節 公關楹聯
第三節 企業招牌的命名
第四節 產品、商標的命名
第五節 公關題詞贈言
第六節 名片

第四編 公關語言領會藝術

第十三章 公關語言聽解藝術

第一節 聽解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第二節 聽解的特點和要求
第三節 聽解的一般技巧

第十四章 公關語言讀解藝術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特點和過程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21世紀漢語方言語法新探索
作者邵敬敏
分類號C2.3.4 077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21世紀漢語方言語法新探索》稿由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集選摘結集而成。主要介紹了各地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取得 的進步以及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形勢。有關研究的深入,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法學的語料寶庫,具有方法論及語言 類型學的意義。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參考。


● 前言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 語言接觸與類型學研究

● 漢語方言正反問的類型學比較

● 漢語方言中動詞重疊的差別

● 馬、泰兩國粵語中的“Ⅱ左”

● 在海南回輝話裏可見到的漢語語法的影響

● 語言演變及語法化研究

● 方言語法結構變異中的重音標誌例釋——以“是”任指義的發展線索為例

● 早期粵語從“在zhoi”到“睬hai”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

● 漢語“動疊+補”結構的共時比較和歷時考察

● 從幾個標記助詞看贛方言與近代漢語的關係

● 山西方言名詞化標記的來源

● 方言語義範疇研究

● 廣州話趨向範疇的表意分佈

● 湖南祁東話表示雙數的“兩個”

● 鄂東方言的時問量範疇

● 時體研究

● 贛東北方言中動詞完成體標記的形式、功能及其類型

● 魏縣方言中具有兩種語音形式的“了”

● 河南汝南話的“了l”和“了2”

● 南昌方言動詞“著”的語篇功能及其時體意義

● 疑問句研究

● 上海話疑問成分“吖戈”的語義及句法地位

● 近百年來北京話正反問動態研究

● 陝縣方言的選擇問句

● 反復問句——否定動詞“沒得”(“沒有”)向否定副詞轉換的樞紐

● 東北官話的應答詞語

● 虛詞研究

● 上海話“儕”與普通話“都”的異同

● 廣州話的句末語氣詞“來”

● 論晉語中句子後部的隱含與句中虛詞的語氣詞化

● “仲添”真的親如一家嗎——從粵語的“仲”談起

● 粵語語氣副詞“夠”

● 漢語方言的時間副詞“將”

● 益陽方言的結構助詞“的”

● 鐘山平話的三個被動標記詞

● “死去元知萬事空”等詩句之“去”的方言詮釋

● 結構與句式研究

● 兩種“給”字系統與清代南北官話——兼談魯迅與趙樹理作品中的“給”字使

● 差異

● 惠安方言帶動態助詞的單賓句

● “給予義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句式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分佈及其

● 歷史來源

● 湖南衡東新塘話的量名結構

● 河南林州方言的“V上來”和“V上來了”

● 構詞與小稱研究

● 重疊構詞法:語序規則、音韻規則、響度規則——以蘇州話為例

● 昆明方言四音格狀態形容詞

● 南方方言“兒”類標記詞虛化現象研究

● 東萊片方言“V兒NL”中的“兒”

● 湘語的小稱研究——兼與相關方言比較

● 河南浚縣方言形容詞短語的小稱兒化

● 河北雞澤話的小稱詞綴與稱呼缺位

● 後記
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
作者劉伯奎
分類號C2.1.4 028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劉伯矽教授20年來在從事口才交際技能訓練與理論創建研究的基礎上,潛心進行民族文化與語用研究多年的結晶。本書以漢語在口語構成方式、口語交際形式,以及如何適應漢民族生活交流等方面所形成特點總結為起點,以漢民族在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特點為研究背景,同時以中外文化與語用特點的對比分析為交叉參照,展開漢語文化語用的多角度、綜合性論述。書中關於交際場合六大分類的闡釋、交際語用規則的確立、漢語標記語的文化含義,以及怎樣實現言語交際中的語境調控與語用保證、怎樣把握語用差異與語用衝突等等。作者均有不少獨立的見解。本書理論系統,敍述全面,寫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並且儘量用史實、事例交叉映證。這是一部研究漢語語用的學術專著,適合研究漢語語用的學者閱讀,又可視為一部瞭解漢民族文化與漢語語用的通俗讀物。





前言


上編 漢民族文化與漢語語用特點研究


第一章 漢語是“會導致智力混沌”的語言嗎

第一節 漢語構成方式及其評價角度的把握
第二節 語用研究首先應當選准切入有度


第二章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套親情近乎”

第一節 中國人喜歡“套親情近乎”的原因剖析
第二節 中國人喜歡“表示謙虛”的原因剖析


第三章 語用研究可以只關注“日常言語交際”嗎

第一節 關於語用言語交際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語用言語交際主幹項目的特點分析


第四章 言語交際中的話語是如何“軌制”而成的

第一節 言語交際中告知、論證、鼓動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二節 言語交際中肯定、誇讚、迎合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三節 言語交際中婉拒、化解、轉換對方的語用規則
第四節 言語交際中貶斥、否定、駁斥對方的語用規則


中編 漢語文化語用的要素研究


第五章 言語交際的語境究竟是怎樣構成的

第六章 語境構成要素各自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第七章 言語交際合為什麼必須分類把握
第八章 共知成分在漢語言語交際中具有什麼樣的語用價值
第九章 標記語在漢語言語交際中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含義
第十章 漢語言語交際中應當如何“用詞”
第十一章 漢語言交際中應當如何“造句”
第十二章 漢語言交際遵守著什麼樣的“文化語用原則”


下編 漢語文化語用對策研究


第十三章 怎樣實現交際中的語境調控與語用保證

第十四章 怎樣把握語方交際中的語用差異與語用衝突

第十五章 為什麼言語交際必須重視語用寬容與語用補充


後記
廣東粵方言概要
作者詹伯慧
分類號C2.4.2 019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廣東粵方言概要》所依據的語言材料,除了前述珠江三角洲、粵北、粵西的幾大本調查報告外,作者在編纂過程中也補充調查了幾處廣東粵方言的語言情況,如信宜、廉江等。這本約一百萬字的《廣東粵方言概要》,作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的成果,內容包括對廣東粵方言的分佈和分區(分片) 、廣東粵方言形成與發展的論述,對廣東粵方言的詳盡描寫,對廣東各地粵方言一致性和差異性的剖析,還有幾十幅反映廣東粵方言語音、辭彙、語法特點分佈的方言地圖,廣東粵方言研究的鳥瞰,以及廣東粵方言代表點的字音對照和辭彙對照,最後附有一千多篇目的廣東粵方言研究文獻選錄,對於漢語方言學的建設和中國語言學的發展無疑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其中部分內容較為專門,可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也可供研究生參考。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廣東粵方言的地理分佈
第二節 廣東粵方言的形成和發燕尾服
第三節 廣東粵方言的分片

第二章 廣東粵方言的代表-----廣州方言

第一節 廣東粵方言的語音
第二節 廣東粵方言的辭彙
第三節 廣東粵方言的語法
第四節 廣東粵方言舉例

第三章 廣東粵方言的一致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廣東粵方言的共同特點

壹 語音方面
貳 辭彙方面
參 語法方面
肆 用字方面

第二節 粵海片粵語的特點

壹 粵海片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粵海片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參 粵海片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三節 四邑片粵語的特點

壹 四邑片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四邑片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四邑片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肆 四邑片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四節 北江流域粵語的特點

壹 北江流域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北江流域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北江流域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肆 北江流域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五節 西江流域粵語的特點

壹 西江流域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西江流域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西江流域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肆 西江流域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六節 莞玉片粵語的特點

壹 莞玉片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莞玉片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莞玉片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肆 莞玉片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七節 香山片粵語的特點

壹 香山片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香山片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香山片粵語與周邊方方言的關係

第八節 高雷片粵語的特點

壹 高雷片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高雷片粵語的內部差異
參 高雷片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肆 高雷片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九節 兩陽粵語的特點

壹 兩陽粵語的共同特點
貳 兩陽粵語與廣州話的差異
參 兩陽粵語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第十節 港、澳粵語的特點

壹 語音方面
貳 辭彙、語法方面

第四章 廣東粵方言特點示意圖

壹 凡例
貳 目次
參 地圖正文

第五章 廣東粵方言代表點字音對照表

壹 各點音系簡介
貳 字音對照表

第六章 廣東粵方言代表點辭彙對照表

第七章 廣東粵方言的研究

第一節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粵方言研究
第二節 近二十年來的粵方言研究
第三節 廣東粵言研究的展望

附錄

1.廣東粵方言研究文獻選錄
2.廣東粵方言概要字音對照表索引
3.廣東粵方言概要辭彙對照表索引
4.粵語拼音方案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