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主題 : 傳意與寫作總數: 75
第五媒體
作者朱海松
分類號C3.3.4 001
出版社御書房
主題
註釋
紙質為媒介的報刊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以Bit(位元)為媒介的電子媒體,如網路媒體則被稱為第四媒體。而手機既不是報紙媒體,也不是電視媒體,更不是戶外、廣播、網路媒體,但這些特性它均有,卻又遠遠超出這些屬性,手機上網後就集電視、報紙、廣播、網路這四類媒體的屬性和功能於一體,同時還具有其他媒體不具備的獨一無二特性,因此,手機可稱之為「第五媒體」。
大學中文寫作
作者國立清華大學寫作中心
分類號C1.5.2 019
出版社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大學中文寫作》以四大基本文類為主軸,設計出八個習作課程。每個課程之下都有「文體特性說明」、「習作實例」、「思考與練習」三部份,既可依續閱讀又可相互參照。本書提供多元化習作實例,讀者可以通過第三部份問題的引導,體味文字形式和內容之間的微妙關係。清華大學寫作中心成立於民國九十一年二月,是推動寫作教育的專責機構,主要任務包括編寫基礎寫作教材,培育中文寫作教師。《大學中文寫作》即為本中心教師共同編寫的第一部寫作指導用書。
村上春樹密碼
作者劉向仁
分類號C4.5.3 052
出版社普天出版社
出版年2006
主題
文案就該這樣寫﹗
作者中山
分類號C1.6.6 004
出版社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題
註釋
作者認為,廣告文案不是坐在家中自己想出來的,要多聽聽顧客的聲音,只要與顧客閒聊三分鐘,暢銷廣告文案就會不斷的湧現出來。 寫出暢銷文案的十大法則: 1. 把顧客的需要直接寫出來。例如:「就是要你瘦!」 2. 活用「?」。例如:「這是冰淇淋?」「明天還要再來嗎?」 3. 用簡短有力的句子。「好吃有嚼勁!」 4. 把話說得很肯定。「很好吃!」「本店很涼快!」 5. 把各項優點組合起來。「配料很讚,香味超濃」 6. 自言自語。「這東西看起來真是好吃極了! 7. 把親臨現場的感覺寫出來。「第一次看到這麼漂亮的夜景!」 8. 想起……,就……..的比喻。「想起老爸的臉時,就買這個吧!」 9. 用流行語來製造效果。「粉好吃喔!」 10. 將商品背後的感動故事寫出來。「這是一個值得分享的好味道!」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
作者邱誌勇
分類號C3.3.1 008
出版社遠流
主題
穿越傳統的歷史想像:關於新歷史小說精神的文化闡釋
作者黃建
分類號C4.6.5 002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從中國新歷史小說與西方新歷史主義理論的關係入手,在認識到兩者之區別的前提下,進一步將新歷史小說置於“中西合璧”的文化系統中來考查其精神。同時,鑒於以往研究對西方文化影響因數的偏愛,本書在寫法上並未延續前人的做法,而是將更多的焦點投向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緒論:維“新”之辯
第一章 精神資源:創造的起點
第一節 對“新歷史主義”理論資源的借鑒與轉化
第二節 本土時代精神資源的繼承與融合

第二章 精神取向:創作主體的精神特質
第一節 傳統歷史文學精神形態的影響
第二節 精神姿態:否定與叛逆
第三節 生命體驗:虛無與意義
第四節 價值向度:向下的精神救贖

第三章 精神對接: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第一節 對接的基點:歷史的祛魅
第二節 對接的焦點:此在即真實
第三節 對接的路徑:客體的心化
第四節 對接的方式:“一”與“多”的辯證

第四章 藝術轉換:精神的審美表達
第一節 多維多變的視點
第二節 形神兼備的虛構
第三節 文史哲交融的境界
第四節 傳統文化闡釋母題的化用
結語:未曾終結的新歷史小說
參考文獻
後記
多元化文化與市場信息交流行為
作者曹德春
分類號E5.2 011
出版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Multiplied Cultures and Marke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urs covers a set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other areas, reflects the inclusive and build, absorbing, thought-disciplinary facility.

Content:
• It is a set of the scholars of the home, is an open and innovative academic platform.
• Exercises are provided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現代漢語遞進範疇研究
作者周靜
分類號C2.3.4 095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本著“以語義為綱,以句式為目”的指導思想,將“遞進”作為一種語法範疇和語義範疇進行了全方位的詳盡研究。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現代漢語遞進範疇研究綜述

第三章 遞進的含義和特徵

第四章 遞進範疇的語義系統

第五章 遞進的有標記和無標記

第六章 句內遞進、句際遞進和句段遞進

第七章 典型遞進句研究

第八章 特殊遞進句研究(上)

第九章 特殊遞進句研究(下)

第十章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新 "新聞語體" 研究
作者蔡瑋
分類號C1.9.2 002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共分7個章節,主要對新聞語體的新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新聞類語篇中的敍事、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研究、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研究、新聞類語篇話題信號研究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該書研究的特定視角和方法,不僅為新聞語體多視角、多層面地展開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拓展了新的思路;同時,也為促進漢語語篇研究的系統化進程做出了貢獻,有其特有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物件及研究意義
1.1.1 新聞類獨白及談話語篇
1.1.2 本書的研究物件
1.1.3 研究物件選取的意義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術語界定
1.2.2 主要研究思路
1.2.3 語料來源


第二章 新聞類語篇中的敍事

2.1 理論背景
2.2 敍事語篇


小結


第三章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研究

3.1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屬性

3.2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時間
3.2.1 新聞報導語篇基本時間語詞及功能

3.3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順序

3.4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節奏

3.5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視角

3.6 新聞報導語篇的敍事模式
3.6.1 新聞報導語篇的宏觀結構圖式
3.6.2 新聞報導語篇的微觀連貫

小結


第四章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研究

4.1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屬性
4.1.1 新聞談話語篇敍事性的存在

4.2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時間

4.3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節奏

4.4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視角

4.5 新聞談話語篇的敍事模式
4.5.1 新聞談話語篇的宏觀結構
4.5.2 新聞談話語篇的微觀連貫

小結


第五章 新聞類語篇話題信號研究

5.1 新聞報導語篇話題信號研究
5.1.1 段落標記
5.1.2 時間框架
5.1.3 新人物新事物的引進
5.1.4 消息來源語
5.1.5 概括回指成分
5.1.6 話語標記語
5.1.7 篇章管界動詞

5.2 新聞談話語篇話題信號研究
5.2.1 話語標記語
5.2.2 概括回指成分
5.2.3 時間框架
5.2.4 篇章管界動詞
5.2.5 指代詞“這/那”類
5.2.6 預述成分
5.2.7 特指疑問詞

5.3 新聞類語篇話題信號的層級性及研究意義
5.3.1 新聞報導語篇話題信號的層級性
5.3.2 新聞談話語篇話題標記的層級性
5.3.3 話題信號的研究意義

小結


第六章 新聞類語篇的語言特徵

6.1 新聞報導語篇的語言特徵
6.1.1 辭彙層
6.1.2 句法層

6.2 新聞談話語篇的語言特徵
6.2.1 辭彙層:多用口語詞,少用書面語詞
6.2.2 句法層

小結


第七章 新聞語體的重新構擬及內部劃分

7.1 新聞語體內部分類
7.2 新聞交際領域中語體交叉滲透現象及融合語體的存在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
作者張瑜
分類號C2.3.9 010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介紹了:對於20世紀中葉開始的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的關係,學界至今語焉不詳,更談不上系統研究。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本書通過建立一種以創造性和交往性主旨的言語行為文學論,轉向對語境、文本、意義和語言力量等範疇的分析,揭示了言語行為理論所具有的獨特方法論意義,深化了關於文學的理解。

導論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
一、語言論文論發展的兩條路徑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和特徵
三、文學言語行為論在西方
四、文學言語行為論在中國
五、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對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
第一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語言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觀:施為性功能
1.語言施為性功能的發現和提出
2.施為性功能的條件
3.施為性功能的特徵和意義
二、奧斯丁的“難題”
1.“准言語行為”
2.模仿的言語行為
三、文學語言具有施為性功能
1.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一——創造性或構建性
2.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二——交往性
3.解構主義的批評:重複性與引用性
4.言語行為理論的文學語言觀
四、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行為
1.文學:以詞做事——創造與交往
2.文學:以言行事——影響和改變現實

第二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意義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意義觀:行為論意義觀
1.三個層面與兩個視角
2.語力與意義
3.交往意義與意向、語境
4.解構主義的挑戰:意義的不確定性
二、言語行為的文學意義觀
1.當前文學意義研究的現狀與言語行為文學意義觀的定位
2.文學意義的構成
3.文學力量與文學語力
4.“言外之意”
三、言語行為文學意義的分析模式
1.言語行為的文本觀
2.“言語雙重結構”分析
3.文本交往層次分析

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觀念研究
一、文學研究的“實踐轉向”
1.國內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2.西方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3.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原因及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優勢
二、文學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1.實踐範疇的含義和話語(言語)交往實踐
2.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邏輯起點:人還是語言
3.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主要思想、特徵和思維方式
4.從言語行為角度看實踐論文學觀與反映論文學觀、形式主義文學觀的關係
三、如何在具體的閱讀中把握文學言行論的實踐論文學觀
1.以巴爾扎克的小說《永別》為例
2.現實主義與解構主義的解讀
3.文學言行論的話語實踐論解讀
結語文學言語行為論: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參考文獻
後記
明清小品文解讀
作者諸偉奇
分類號C4.2.2 031
出版社黃山書社
主題
國色天香
作者梅慶吉
分類號C4.2.3 066
出版社大連出版社
主題
語言演變論
作者李敬忠
分類號C2.4.1 016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目前語言學理論和語言研究方面有較高造詣的著作,其中有些文章曾獲國內外多項獎勵。被評為“國際優秀論文作品”和“中國當代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特等獎和金獎。在理論方面,不僅正確提出語言融合的兩種方式和途徑,而且還突破了史達林傳統的語言融合論。還第一次提出“漢語語族”的新理論,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在現代漢語、古漢語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將漢語方言研究與少數民族語言結合起來。是普通語言學、語言學概論、語言和方言調查研究等課程的參考書。適合各高等院校中文系、語言學系、外語系師生以及語言研究者、語言愛好者使用。

前言


自序

●論語言的相互影響與融合─兼論漢語對少數
●民族語言的影響
●語言和方言關係漫議
●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m、-n、-ŋ、-p、-t、-k演變消失的規律
●再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m、-n、-ŋ、-p、-t、-k演變消失的規律
●粵語是漢語族群中的獨立語言
●粵語中的百越語成分問題
●再談粵語
●語音演變常見的幾條主要規律
●珠江三角洲粵語疑母及輔音韻尾的演變趨向
●談漢語方言研究中的“四聲”問題
●也談“雙語”問題
●從壯侗語族同源詞看語音的穩定和發展
●壯語的複輔音
●八排瑤語的數詞
●談海南謨語的歸屬
●中庸古彝文銅鏡芻議
●揚雄《方言》中的少數民族語詞
●論《爾雅》對漢語詞彙發展的作用
●《爾雅》郭璞注反切考
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
作者畢繼萬
分類號C2.1.7 038
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比較全面系統地討論了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將跨文化交際理論引入第二語言教學課堂等問題。 全書共分6章25節。每章都從研究的必要性入手,介紹和分析相關方面的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表現,分析文化差異和文 化沖突的根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落實到如何在第二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和得體的處 理。 本書每節之後都有思考題,基本上每節都有案例分析,每章後都有重點推薦參考文獻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作者劉珣
分類號C2.1.7 048
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共五篇十章,從對外漢語教師進修的需要出發,以作者所主張的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為綱,較系統地論述了本學科的性質、特點及發展簡史和現狀,論述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教學理論和習得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力圖做到史、論結合,總結我們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與適當介紹國外的新理論相結合。《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可以用作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科書,也可以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教材或自學參考書。



緒論篇



第一章 對外漢語教育是專門學科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名稱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和學科體系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

第四節 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定位與爭論


第二章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與現狀


第一節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回顧


第二節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與現狀


第三節 世界漢語教學的發展特點和教育學基礎



基礎篇



第三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一)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基礎(二)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育學基礎


第四章 對外漢外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和文化學基礎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



習得篇



第五章 語言學得理論


第一節 語言學習與習得

第二節 第一語言習得及主要理論和假說

第三節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和假說


第六章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第一節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研究

第二節 學習者的個體因素

第三節 語言學環境



教學篇



第七章


第一節 認知派與經驗派教學法

第二節 人本派與功能派教學法

第三節 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趨向


第八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上)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目的與課程設計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教學原則

第三節 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選用


第九章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下)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與課堂教學

第二節 對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法教學

第三節 語言測試



結語篇



第十章 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建設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法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的任務


參考文獻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
作者毛世楨
分類號C2.1.7 047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國際教育,顧名思義,是一門為在國際上進行漢語教育而服務的專業,是為國際漢語教學培養培訓師資和管理人才的專業。這個專業是在中國國內原有的對外漢語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對外漢語專業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其共同點都是為了培養對外漢語教師和相關人才。

序言

第一章 語音能力

第一節 語音能力的特質
第二節 語音能力的輸出──語音的聲學特性
第三節 語音能力與詞彙、語法、語用能力的關係
第四節 語音能力和語音行為

第二章 語音能力的獲得

第一節 語音能力獲得的心理-生理機制
第二節 語音能力獲得的過程
第三節 語音習得和語音學習

第三章 漢語普通話音系

第一節 普通話的音段音位
第二節 普通話的調位
第三節 普通話的音節
第四節 普通話的主要音變現象
第五節 普通話節律

第四章 外國學習者的語音偏誤

第一節 語音偏誤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音段偏誤分析
第三節 聲調偏誤分析
第四節 協同發音和音變偏誤分析
第五節 語句韻律偏誤分析
第六節 不同學習語音偏誤的類型

第五章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原則

第一節 培養完整語音能力的原則
第二節 音素教學和語流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第三節 技能訓練為主、知識講解為輔的原則
第四節 與其他語言要素、言語能力、語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相協調的原則
第五節 權變原則

第六章 對外漢語語音的教學設計

第一節 漢語語音教學大綱
第二節 語音教學的方法:感知和識別
第三節 語音教學的方法:發音訓練
第四節 教育媒體的運用

後記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
作者徐子亮
分類號C2.1.7 049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中最核心的內容為基礎,汲取語言心理學中有關語言感知、語言獲得、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等精華,引入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從教和學兩方面來闡述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由徐子亮編寫的這本《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闡述了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基礎、漢語作為外語的感知和理解、漢語作為外語的記憶、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心理分析、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心理分析、對外漢語教師心理等內容。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外語教學與心理學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


第二章 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心理基礎

第一節 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生理基礎和心理機制
第二節 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過程
第三節 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第三章 漢語作為外語的感知和理解

第一節 漢語作為外語的感知
第二節 漢語作為外語的理解


第四章 漢語作為外語的記憶

第一節 記憶特徵和漢語作為外語的識記
第二節 漢語作為外語的保持和遺忘
第三節 漢語作為外語的再認和回憶


第五章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的心理分析

第一節 聽力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 聽力教學難點的心理分析
第三節 聽力能力的培養


第六章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心理分析

第一節 口語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 口語教學難點的心理分析
第三節 口語能力的培養


第七章 對外漢語閱讀教學的心理分析

第一節 閱讀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 閱讀教學難點的心理分析
第三節 閱讀能力的培養


第八章 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心理分析

第一節 寫作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 寫作教學難點的心理分析
第三節 寫作能力的培養


第九章 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習者心理

第一節 學習者的認知風格
第二節 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第十章 對外漢語教師心理

第一節 對外漢語教師的角色和能力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師的人格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
明清小說研究
作者曾良
分類號C4.2.4 031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主題
文化語言學研究
作者張從益
分類號E5.1.1 014
出版社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從宏觀視角論述了文化語言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從微觀視角論述了語言與文 化的深層關係,依次對語言與思維、哲學、政治、神話、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 方面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包括:文化語言學的文化觀和語言觀,文化 語言學的任務,文化語言學的建立和發展,文化語言學比較研究,文化語言學的相 關問題研究等。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作者胡文仲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主題
註釋
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早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發展迅速,參與的學者、教師越來越多,這是十分可喜的。我們希望 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但是,我必須提醒年青的學者,這是一門看來容易實則困難的學問,要真正做的深 入必須投入全副精力,花費大量的時間。我預祝年青學者成功。 書的名稱既然是“概論”,在許多方面就發布刪繁就簡。另一方面,這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跨文化交際系列叢書 之一,在內容上不應該重復系列中的其他書,因此,也需要精簡。但是為了概論的完整性,有些部分不能完全略去。 主要讀者對象是外語專業、對外漢語專業的高年級學生、翻譯工作者以及一切對跨文化交際感興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