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題目 : 語法,語法學總數: 15
魯迅《吶喊》《彷徨》的語法研究
作者王麗華
分類號C2.3.4 087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主題
註釋
 自胡適、陳獨秀、劉半農拉開新文學運動的序幕後,第一個創作小說的魯迅,是中國最早使用西式新體寫小說的人。魯迅的小說表現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二十世紀上半時期的時代特色,他這段期間創作的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集子中,因此這兩個結集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同時作為分析新體最具指標性的作品。
  本書探討魯迅的《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的句式:把字氏、被字式、兼語式、連動式、兼語式套連動式、特殊句式,及稱代詞的語法功能、介詞和連詞的句法作用,和數量結構的語法功能。讀者可以透過語法分析,掌握其細膩的文字、精準的語言運用,進而領會其所以能在中國白話文學深具影響力的原因。



序∕賴麗琇 (淡江大學德文系前系主任)



第壹篇 魯迅《吶喊》、《彷徨》中的句式??論把字氏、被字式、兼語式、連動式、兼語式套連動式、特殊句式


壹、前言


貳、各類句式


一、把字式、被字式、兼語式、連動式、兼語式套連動式

(一)把字式
(二)被字式
(三)兼語式
(四)連動式
(五)兼語式套連動式

二、特殊句式


參、結論



第貳篇 魯迅《吶喊》、《彷徨》中稱代詞的語法功能



壹、前言


貳、稱代詞分類

一、人稱稱代詞

二、疑問稱代詞

三、指示稱代詞


參、結論



第參篇 魯迅《吶喊》、《彷徨》中介詞和連詞的句法作用



壹、前言


貳、介詞

一、介進處所補語

二、介進時間補語

三、介進憑藉補語

四、介進原因補語

五、介進目的補語

六、介進交與補語

七、介進關切補語

八、介進比較補語

九、介進主語

十、介進賓語

十一、介詞的省略

十二、介詞所介進的補語省略

十三、介詞用法一覽表


參、連詞

一、連接單詞、複詞、詞組及句子形式的詞結之主語與述語


二、連接句子形式的詞結之主語與述語


三、連接句語句

(一)並列關係複句

(二)遞進關係複句

(三)逼進關係複句

(四)假設關係複句

(五)因果關係複句

(六)目的關係複句

(七)時間關係複句

(八)條件關係複句

(九)推論關係複句

(十)轉折關係複句

(十一)容忍關係複句

(十二)縱予關係複句

(十三)選擇關係複句113

(十四)比較關係複句114

(十五)承接關係複句115

四、詞、詞組、複句及其連詞一覽表


肆、結論



第肆篇 魯迅《吶喊》、《彷徨》中數量結構的語法功能



壹、前言


貳、數詞


參、量詞


肆、結論


附錄:英漢術語表

參考書目
漢語的構詞法研究
作者潘文國、葉步青、韓洋
分類號C2.3.4 163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主題
註釋
本書是一本對前輩學人在漢語的構詞法研究方面的精匯的書,其資料收羅之詳盡,論述之有條理,國內相關著作無出其右。它更是海外研究漢語詞彙學的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同時本書遵照國際學術規範,列出了詳盡的參考書目,並在行文中隨時注明了出處,以備檢索。是一本漢語的構詞法研究中很有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專著。本書既可作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文科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備考和在讀時的重要讀物,還可作中學教師語法教學的參考資料。





0緒論 漢語構詞法的歷史研究

0.1 研究構詞法的重要意義
0.2 構詞法在漢語研究中的地位
0.3 漢語構詞法研究的特點和範圍
0.4 漢語構詞法歷史的研究與本書的安排


1 構詞法研究的草創

1.0 《馬氏文通》以前的構詞法研究

1.1 構詞法研究的萌芽:《馬氏文通》和《中等國文典》
1.2 構詞法研究的先驅:《中國言語文字逆略》
1.3 傳統色彩的構詞法研究:《中國文法通論》與《國文法研究》
1.4 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國語學草創》


2 利用詞類和語法成分概念的構詞法研究

2.1 用詞類名稱標記成分的構詞法研究
2.2 另一種方法─按詞類分析其構成的構詞法研究:《口語文法》
2.3 用句法術語描述的構詞法:《國語入門》
2.4 詞性、句法兩結合的構詞描寫法
2.5 綜合型的框架:《中國文法要略》


3 加綴法研究

3.0 加綴法
3.1 加綴法的引進
3.2 接受加綴法過程中的遲疑
3.3 蘇駢語言學的影響
3.4 漢語的語綴和類似語綴的成分
3.5 確定語綴的標準
3.6 對加綴法的批評
3.7 對“詞根”和“派生”等的不同說法

4 語素基礎上的構詞法研究

4.0 結構主義理論對漢語構詞法的影響
4.1 “語素”概念的建立和發展
4.2 “自由”與“粘著”


5“分詞法”研究

5.0 詞的劃界與構詞法的關係
5.1 詞兒劃界的標準
5.2 關於“離合詞”
5.3 簡稱和略語


6 音節、節律角度的漢語構詞法研究

6.0 獨樹一幟的構詞法研究側面
6.1 《馬氏文通》首先把音節問題引入現代語法學著作
6.2 劉復、金兆梓明確提出音節在構詞中的作用
6.3 郭紹虞的《中國語詞的彈性作用》:從音節角度論述漢語構詞用詞特點的第一部力作 6.4 節“彈性說”到《單雙音節初探》
6.5 《現代漢語單雙音節問題初探》
6.6 《初探》以後的音節與構詞關係研究

7 語音、聲調角度的構詞法研究

7.0 語音角度與音節角度
7.1 輕重音與構詞法
7.2 漢語聲調與構詞法


8 語義、修辭角度的構詞法研究

8.1 語義角度的構詞法研究
8.2 從語義角度到修辭角度:《漢語複合詞內部形成的特點與類別》
8.3 修辭角度的構詞法研究


9 外來詞的構詞法研究

9.0 外來語與構詞法
9.1 音譯義譯之論爭
9.2 外來詞範圍的討論
9.3 外來詞的收集


10 歷史材料的構詞法研究

10.0 歷史的構詞法研究
10.1 周法高的《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
10.2 基於現代構詞法體系的古漢語構詞研究
10.3 對古漢語構詞法中獨特問題的探討


11 方言的構詞法研究

11.0 方言的構詞法研究
11.1 方言構詞法研究的指導思想和主要方法
11.2 建立在方言和普通話對比基礎上的專題
11.3 更具方言特色的構詞法研究
11.4 方言構詞法系統研究的開始:《略論廈門話的構詞手段和方法》


12 構詞法與造詞法

12.1 構詞法體系的新發展
12.2 從構詞法到造詞法
12.3 造詞法的提出
12.4 造詞法和構詞法分道揚鑣
12.5 任學良“以造詞法統率構詞法”的主張和張壽康的批評
12.6 造詞法和構詞法並重的研究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
作者殷樹林
分類號C2.3.4 085
出版社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分總論和分論兩編,總論部分探討了反問句的性質特指、定義和範圍、詢問句和反問句句法結構、反問的應答系統、反問句的語用價值、反問句的理解、漢英反問句的比較等6個問題:分論部分的4章對30餘類具體類型的反問句作了分析。《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將描寫的全面性和解釋的深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現代漢語反問句作了句法、語義、語用的多維立體研究。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前言


總論


第一章 關於反問句

一、反問句的性質特徵和定義
二、反問句的範圍
三、關於否定
四、結語


第二章 詢問句和反問句的句法結構

一、詢問句特有的句法結構
二、反問句特有的句法結構
三、結語


第三章 反問句的應答系統

一、答句研究及其相對滯後性
二、反問句的應答系統
三、結語


第四章 反問句的語用價值

一、已有研究評介
二、我們的觀點
三、關於“強調”說
四、結語


第五章 反問句的理解

一、關於“理解”
二、已有研究
三、反問句的識別
四、句意的重構
五、結語


第六章 漢英反問句的比較

一、漢英反問句的內涵和外延
二、英語反問句的句法結構
三、漢英反問句使用的個案對比
四、結語
分論


第七章 是非型反問句

一、“難道”類反問句
二、“豈”類反問句
三、“還”類反問句
四、“又”類反問句
五、“就”類反問句
六、“也”類反問句
七、“不”、“沒有”類反問句
八、“不是”類反問句
九、“以為+陳述小句?”類反問句
十、“V得C”類反問句
十一、“好意思”類反問句
十二、無標記是非型反問句


第八章 特指型反問句

一、“哪”類反問句
二、“哪里”、“哪兒”類反問句
三、“誰”類反問句
四、“什麼”類反問句
五、“何”類反問句
六、“怎麼”類反問句
七、“幹什麼”類反問句
八、“為什麼”類反問句
九、“多少”類反問句
十、“幾”類反問句
十一、“焉”類反問句
十二、“憑什麼”類反問句
十三、“怎麼著”類反問句


第九章 選擇型反問句和正反型反問句

一、選擇型反問句
二、正反型反問句
三、“是不是”類反問句


第十章 幾種特殊的反問句

一、“A叫BX?”反問兼語句
二、肯定條件類反問假設複句
三、確指類反問假設複句
四、“不X,還不Y?”反問讓步複句
五、肯定前項類反問選擇複句


參考文獻

後記
陳述、指稱與現代漢語語法現象研究
作者姜紅
分類號C2.3.4 076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陳述指稱與現代漢語語法現象研究》是關於研究“陳述指稱與現代漢語語法現象”的專著,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 礎上改編而成的,書中以“陳述、指稱與現代漢語語法現象研究”為題,旨在深入探求現代漢語中部分語法現象與 陳述、指稱間的關係。《陳述指稱與現代漢語語法現象研究》程度較深,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緒論

陳述、指稱的概念

現代漢語陳述、指稱問題研究綜述

「N」的「V」  謂詞的敘實性與主、賓語的陳述和指稱

現代漢語中名次的陳述性

指稱的分類和名詞性成份指稱的特徵

陳述和指稱的轉化

結語

附錄一 哲學的語言裝箱對當代語言研究的影響
附錄二 說「型男」
附錄三 解讀「數字」系列流行語  參考文獻
後記
21世紀漢語方言語法新探索
作者邵敬敏
分類號C2.3.4 077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21世紀漢語方言語法新探索》稿由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集選摘結集而成。主要介紹了各地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取得 的進步以及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形勢。有關研究的深入,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法學的語料寶庫,具有方法論及語言 類型學的意義。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參考。


● 前言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 語言接觸與類型學研究

● 漢語方言正反問的類型學比較

● 漢語方言中動詞重疊的差別

● 馬、泰兩國粵語中的“Ⅱ左”

● 在海南回輝話裏可見到的漢語語法的影響

● 語言演變及語法化研究

● 方言語法結構變異中的重音標誌例釋——以“是”任指義的發展線索為例

● 早期粵語從“在zhoi”到“睬hai”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

● 漢語“動疊+補”結構的共時比較和歷時考察

● 從幾個標記助詞看贛方言與近代漢語的關係

● 山西方言名詞化標記的來源

● 方言語義範疇研究

● 廣州話趨向範疇的表意分佈

● 湖南祁東話表示雙數的“兩個”

● 鄂東方言的時問量範疇

● 時體研究

● 贛東北方言中動詞完成體標記的形式、功能及其類型

● 魏縣方言中具有兩種語音形式的“了”

● 河南汝南話的“了l”和“了2”

● 南昌方言動詞“著”的語篇功能及其時體意義

● 疑問句研究

● 上海話疑問成分“吖戈”的語義及句法地位

● 近百年來北京話正反問動態研究

● 陝縣方言的選擇問句

● 反復問句——否定動詞“沒得”(“沒有”)向否定副詞轉換的樞紐

● 東北官話的應答詞語

● 虛詞研究

● 上海話“儕”與普通話“都”的異同

● 廣州話的句末語氣詞“來”

● 論晉語中句子後部的隱含與句中虛詞的語氣詞化

● “仲添”真的親如一家嗎——從粵語的“仲”談起

● 粵語語氣副詞“夠”

● 漢語方言的時間副詞“將”

● 益陽方言的結構助詞“的”

● 鐘山平話的三個被動標記詞

● “死去元知萬事空”等詩句之“去”的方言詮釋

● 結構與句式研究

● 兩種“給”字系統與清代南北官話——兼談魯迅與趙樹理作品中的“給”字使

● 差異

● 惠安方言帶動態助詞的單賓句

● “給予義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句式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分佈及其

● 歷史來源

● 湖南衡東新塘話的量名結構

● 河南林州方言的“V上來”和“V上來了”

● 構詞與小稱研究

● 重疊構詞法:語序規則、音韻規則、響度規則——以蘇州話為例

● 昆明方言四音格狀態形容詞

● 南方方言“兒”類標記詞虛化現象研究

● 東萊片方言“V兒NL”中的“兒”

● 湘語的小稱研究——兼與相關方言比較

● 河南浚縣方言形容詞短語的小稱兒化

● 河北雞澤話的小稱詞綴與稱呼缺位

● 後記
現代漢語語法基本知識
作者宋玉柱
分類號C2.3.4 074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是根據作者在南開大學中文系講授“現代漢語法專題”課所寫講義修改而成的。在編寫這本講義時,作者選現代漢語語法中的重點又是難點的問題十來個,作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解說,力求使同學瞭解問題的全貌以及可能存在的爭論的癥結所在,以培養學生鑽研問題的能力,並引導他們找到入門的途徑。同時,在敍述中注意和基礎課所學知識相銜接,而在表述上則力求淺顯易懂,以求收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本書既可作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文科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備考和在讀時的重要讀物,還可作中學教師語法教學的參考資料。


一 緒論

二 詞和詞類

三 現代漢語的構詞法

四 句子的分類

五 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

六 連謂式和兼語式

七 准雙賓語句

八 “把”字句

九 存在句

十 緊縮句


後記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
作者鄧守信
分類號C2.3.4 086
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簡體字版)》立足於漢語教學與研究第一線,詳解教學語法之本質,關注語法教學之方法學與 理論框架,築就理論語法與語言教學溝通的橋樑。




• 對外漢語教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 語法對比的認知分析及其教學研究

• 語法現象的語義、語用分析及其教學研究


後記
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
作者李泉
分類號C2.3.4 078
出版社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近現代漢語若干語法現象進行考察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1)形容詞帶賓語、帶動態助詞的情況,同義的單雙音節形容詞對比研究; (2)副詞的範圍和再分類,新興的實義副詞研究; (3)對三類特殊句式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考察和分析; (4)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 (5)對近代漢語中敦煌變化中助詞的考察和分析; (6)書後附近代漢語譯文和現代漢語書評各兩篇。 本書對近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大都是在定量考察的基礎上進行的,從而使定性分析和解釋具有較堅實的基礎。本 書適合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未有根基者恐怕有一定困難。





第一章 “形+賓”現象考察與分析

第二章 “形+動態助詞”現象考察與分析

第三章 同義的單雙音節形容詞對比研究

第四章 基於語義的副詞再分類

第五章 基於分佈的副詞再分類

第六章 “全速、大力”類實義副詞考察分析

第七章 “要是A就B了”句式語義語用分析

第八章 “最……之一”結構考察與分析——兼談“最”的個體性和群體性

第九章 “NP+V有+NP”句法、語義、語用分析——以“佔有、刻有、藏有”為例

第十章 基於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

第十一章 敦煌變文中的助詞系統


附錄I 近代漢語譯文
附錄II 現代漢語書評

後記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
作者徐通鏘
分類號C2.3.4 084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從“字本位”立場出發,採用“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相結合的方法,重新構建了現代漢 語語法,全書在“緒論”之外分為三編:“方法論”、“結構論”、“表達論”。上編從六個方面討論了研究 方法論問題。 中編“結構論”共分六章。下編“表達論”分七章。“字本位”這個概念最早見於郭紹虞寫於1938年 的《中國語詞的彈性作用》一文,以“字本位的書面語”與“詞本位的口頭語”相對。此後人們對此鮮有討論。近 20年來,由於人們越來越感到現行的語言理論難以有效地分析漢語的結構,於是探究原因,重新提出“字本位”的 問題,不過它不限於書面語,而是指稱以字為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山東教育出版社認為“字本 位”是一種有發展前景的語言理論,值得宣導和鼓勵,因而決定出版一套《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由徐通鏘、 潘文國任正、副主編。2005年4月1~2日,山東教育出版社在濟南東方大廈召開了《漢語字本位研究叢書》編寫 會,應邀與會的有戴汝潛、魯川、呂必松、孟華、潘文國、汪平、楊自儉和我8人,一起討論《叢書》的編寫事宜。 這幾位先生都是“字本位”理論的鼓吹者和實踐者,在語言基礎理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文資訊處理、漢語 方言研究、對比語言學、符號學和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等領域都已進行過有相當深度的研究,確信“字本位”是適合 漢語研究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本書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


總序:“字本位”和語言研究

緒論:語言特點的釋取和語言理論研究


上編 方法論 對比和語言理論的研究方法


編碼機制的“±理據性”和語法結構

思維方式和語法研究的方法論

文字和語言的研究

重新分析和漢語語義語法的轉型

語言研究的轉向和漢語基本結構單位的重新分析


中編 結構論 字組的生成和語彙中的語法規則


字的語法化初階和句法語義的結構

標記的連接和並列結構

限定結構(上):生成、擴展和“的”的連接功能

限定結構(下):數量名結構和狀動結構

述謂結構和漢語的基本句式


下編 表達論 結構與表達


語言範疇的性質和表達的研究

愛憎與褒貶:變音和語義範疇的標記

空間和時間(上):空間

空間和時間(下):時間

肯定和否定 有定和無定


參考文獻

漢英術語對照表
漢語狀語語序研究及其類型學意義
作者潘國英
分類號C2.3.4 16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遵循句法語義精細描寫的思路,對現代漢語狀語語序規則進行全面的歸納和總結;並以結構主義、認知語言學、語法化和類型學等理論方法為基礎,對其規則成因做出認知心理上的科學解釋。主要特色就是立足於具體的語言事實,既著眼整體,盡可能準確地概括出不同類型狀語共現時的總體語序規,又不避煩難,在次範疇分佈上下工夫,根據各項狀語和中心動詞之間的語義親疏,用層級分析法把動詞前的多項狀語分成四個層級,在認定狀語總的語義類型序列規則的基礎上,分專題對每一層級的狀語的語序位置都作了客觀的精細的淘汰描寫。還對更小層次內部、常見的不同義類詞語共現、特定詞語、特定句型中的狀貌,都做了細緻的描述。本書既可作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文科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備考和在讀時的重要讀物,還可作中學教師語法教學的參考資料。  


第一章 緒論   


一、狀語語序研究的意義   

二、現代漢語狀語研究綜述

1.80年代以前的漢語狀語研究   
2.80年代及以後的漢語狀語研究   
3.現代漢語狀語語序研究綜述   
4.以往狀語語序研究的不足   

三、本課題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2.研究方法和運用的理論   


第二章 狀語的性質和範圍¨   


一、狀語的性質   
1.狀語是句法成分   
2.狀語的句法功能特徵   
3.狀語性質在句法成分和詞類對應關係中的進一步 驗證   

二、狀語的範圍   

1.關於句首成分   
2.關於狀語和中心語的倒裝現象   


第三章 漢語狀語的語義類型和序列分析   


一、現代漢語狀語的語義分析   

1.現代漢語狀語的語義特徵   
2.語義關係的層級性   

二、現代漢語狀語的語義序列總貌   

1.第一層級劃分:週邊性狀語與內在性狀語   
2.第二層級劃分:認定性狀語和描寫性狀語   
3.第三層級劃分:情狀性狀語和動狀性狀語   
4.第四層級劃分:方式性狀語和特徵性狀語   


第四章 週邊性狀語和認定性狀語的語序位置   


一、週邊性狀語的內部語序   

二、認定性狀語的內部語序   

1.[+關聯]2狀語的語序位置   
2.[+範圍]2狀語的語序位置   
3.[+否定]狀語的語序位置   

三、週邊性狀語和認定性狀語的定位與否   

1.插入語的定位與不定位   
2.語氣副詞的定位與不定位   
3.時間副詞的定位與不定位   


第五章 方式性狀語的語序位置   


一、方式狀語連用的語序   

1.[+比況]狀語一般先於其他方式狀語   
2.[+摹狀]狀語的位置   
3.[+協同]狀語的位置   
4.[+物件]狀語的位置   
5.[+工具]/[+材料]和[+方所]共現時的語序   

二、[+摹狀]狀語的再分類及其語序   

1.“地”的摹狀功能   
2.[+摹狀]狀語的次小類   
3.[+摹狀]狀語的連用語序   

三、把字短語對相關詞語序列的影響   

1.基本分佈原則:凡是對“把”字賓語的描寫都放在賓語後面   
2.把字短語和“在L”之間的位置   
3.把字短語和“從L”之間的位置   
4.把字短語和某些自由的方式狀語之間的位置   


第六章 特徵性狀語的類和語序位置   


一、特徵性狀語的性質   

1.粘附性   
2.向心性   

二、特徵性狀語的類   

1.方式詞   
2.特定名詞   
3.數詞“一”   
4.單音節形容詞   

二、特徵性狀語的共現語序   

1.方式詞]名詞   
2.方式詞]單音節形容詞   
3.名詞]單音節形容詞   
4.方式詞]數詞“一”   


第七章 狀語的語序和話題化   


一、狀語可以做話題   

二、狀語的話題化   

三、介詞的話題標記功能   

1.支配式話題   
2.背景式話題   
3.時地式話題   

四、介詞短語的話題化與位置   

1.可以話題化的介詞短語   
2.影響介詞短語話題化的因素   

五、狀語的話題化和句法重組   

1.“N時的NP”結構的內在語義   
2.句首“N時的NP”結構的形成   
3.句首“N時的NP”結構的語用功能   


第八章 多項狀語的共現順序和相關解釋   


一、多項狀語的共現順序   

二、制約多項狀語語序的基本原則   

1.語義接近原則的語序組合   
2.範圍原則的涪序組合   
3.時間順序原則的語序組合   
4.語篇原則的語序組合   
5.漸增性原則的語序組合   

三、狀語語序的一般、特殊和偶然現象   

餘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語法問題追蹤集
作者邢福義
分類號C2.3.4 08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主題
註釋
《語法問題追蹤集》收入筆者1994年至2001年發表的文章29篇,分戰了四組。第一組,偏重丁問題研究的宏觀討 論,較為概括。第二組,偏鶯r共同語語法問題的微觀討論,較為具體。第二-組,偏重於方言語法問題的討論, 有的較為宏觀,有的較為微觀。其中,《說“兄弟”和“弟兄”》一義,基本內容屬於辭彙,但某些地方也提到了 語法;《“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所講的並非方言說法,實際上還是共同語現象,但由 於提到了“地方風味”,因而作丁稍為特殊的處理,附綴在了這一組。第四組,討論文風與文品、教學與測試等問 題,有的直接針對語法,有的涉及了語法。適合研究有關方面的學者參考。


小句中樞說

語法研究中“兩個三角”的驗證

說“句管控”

說名詞賦格

漢語語法結構的相容性和趨簡性

漢語語法研究之走向成熟

漢語語法研究的展望

“最”義級層的多個體涵量

說“V—V”

時間方所

“X裏”和“X中”

V為雙音節的“V在了N”格式——一種曾經被語法學家懷疑的格式

“更”字複句  “卻”字和“既然”句

關係詞“一邊”的配對與單用

小句中樞說的方言實證

小句中樞說的方言續證

從海南黃流話的“一、二、三”看現代漢語數詞系統

說“您們”

說“兄弟”和“弟兄”

否定形式和語境對否定度量的規約,“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

文品問題三關係

從呂先生不講過頭話說起

面對更新的未來——新時期語法學者學術討論會(國際)歡迎詞

亦師亦友 導字當先

漢語語法教學與測試的若干問題

表達正誤與三性原則

從新世紀的呼喚說到對外漢語教學


序言六篇

一序《文化語言學》
二序《文化語言學》增訂本
三序《漢語層次分析錄》
四序《數裏乾坤》
五序《(名詞及其相關結構研究》
六序《漢語歷時共時語法論集》


短文四篇

一 語言學系建立與發展的三點認識
二 讓大學生才智閃光
三 說說做學問
四 有所不學——再談做學問
現代漢語語法學習與研究入門
作者崔應賢
分類號C2.3.4 082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你想從事漢語語法高學歷層次的學習嗎?你想在這一專業領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嗎?那麼,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 概略地瞭解當前研究的現關,熟悉這門學科的重點、難點,懂得基本的材料歸總和論證方法,當是入門的先導和前提。 本書旨在做到這一點,並想盡強能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其所選取的十五個專題,初衷在於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學習 和研究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主要講述影響研究過程的一些重大課題,如詞圖以此收執簡馭繁、抓綱舉目之效。 本書可供本科生、研究生或專業教師作為教材或參考用書。


第一講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第二講 中外語法研究簡史

第三講 語法的定義及其他

第四講 漢語語法特點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第五講 語素問題

第六講 關於漢語詞類劃分問題

第七講 虛詞的研究

第八講 詞類的再劃分

第九講 歧義問題

第十講 句法分析方法

第十一講 主語賓語研究概觀

第十二講 語序問題

第十三講 句子類型研究

第十四講 “兼語式”的範圍

第十五講 單句複句的區分問題


本書例句材料主要來源

主要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材系列: 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作者馬真
分類號C2.3.4 07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一簡明,二實用。一般語法教材使用的是採用中心詞分析法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本 書則採用層次分析法。十餘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層次分析不僅更符合漢語實際,而且簡明易學,尤其適用於一般院 校和對外漢語教學。適用於各類院校師生,新聞文秘工作者,學習漢語者。本書並有練習供讀者複習。


前言


第一講 緒論

第二講 片語

第三講 詞類

第四講 單句(上)

第五講 單句(中)

第六講 單句(下)

第七講 復習

第八講 句法裏的歧義現象

第九講 虛詞

第十講 常見的語法錯誤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
作者胡德明
分類號C2.3.4 08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對現代漢語反問句的語音特徵、句法特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全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依託會話含義和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淪、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關聯理論以及邏輯學中的推理,提出使用反問句的語義語用條件,構建反問句產生模式假設,然後用語言事實驗證假設,再用這個模式對反問句句法、語義、語用等問題作出了統一的解釋。《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在充分描寫的基礎上窮盡地歸納了反問句特有格式37種,提出反問句特有的語調類型:特高調和高降調。系統總結了反問句的重音模式:特指型反問句中,“什麼”、“怎麼”、“哪”、“哪兒”等疑問詞往往不帶重音,如果帶重音,那麼往往帶對比重音;反問句中往往有某個成分帶有對比重音;反問句中如果沒有對比項,那麼句中的一些動詞前的副詞等修飾成分和情態動詞經常帶有對比重音;“有”“是”“這”“那”等成分在反問句中經常帶對比重音。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緒論


0.1 研究的物件和意義

0.2 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

0.3 語料說明

0.4 術語、符號


第一章 反問句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本書基本觀點


1.1 反問句研究回顧

1.2 存在的問題

1.3 本書對反問句的基本看法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反問句的形式特徵


2.1 特指型反問句

2.2 是非型反問句

2.3 正反型和選擇型反問句

2.4 反問特有的格式

2.5 反問句的韻律特徵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反問句的產生機制假設


3.1 反問句使用條件的討論

3.2 反問句產生模式假設

3.3 產生模式的驗證

3.4 q的表現形式

3.5 關係條件與邏輯推理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來源及其性質

4.1 前人對反問句否定語義來源的研究

4.2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來源

4.3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性質

4.4 關於反問句的主觀性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反問觸發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對產生模式的進一步證明


5.1 否定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2 情態動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_3副詞“還”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4 “就”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反問旬的語用含義、語用功能和語用價值


6.1 學術界對反問句語用問題的研究

6.2 區別一組概念:語用含義、語用功能、語用價值

6.3 語用含義

6.4 語用功能

6.5 語用價值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兩種特殊的反問旬


7.1 “誰讓”問句

7.2 “不是嗎”反問句及“不是”的性質和語義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現代漢語教學語法硏究與應用
作者顏迈
分類號C2.3.4 16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對全國使用範圍較廣的幾種現代漢語教材(如胡裕樹、張斌、邢福義、劉叔新、錢乃榮、邵敬敏、黃伯榮和廖序東、北大中文系、顏邁等分別主編的教材)中的語法部分,現當代語法學家(如黎錦熙、芏力、呂叔湘、朱德熙、丁聲樹、陸儉明、沈家煊)的語法專著以及中學語文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暫擬系統”和“語法提要”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分析了各種論著或體系的特點、優點和缺點,並提出了作者的見解,是一部集教學語法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有利於學生特別是師範生瞭解不同教學語法體系的長短處與分歧,從而運用到將來的工作實踐中去。本書既可作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文科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備考和在讀時的重要讀物,還可作中學教師語法教學的參考資料。





第一節 語法概說

一 語法的意義及特點
(一)語法的含義
(二)語法的定義
(三)語法術語
(四)語法的特點
(五)漢語語法的特點

二 語法學的主要內容
(一)語法學的研究物件
(二)語法學的研究方法
(三)語法著作的類型

三 語言單位和語法單位
(一)語言單位和語法單位
(二)漢語的語法單位

思考和練習


第二節 漢語語法研究概況


一 古代和近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一)古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二)近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二 現代和當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一)現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二)當代的漢語語法研究

思考和練習二


第三節 詞的構成


一 語素、詞根和詞綴
(一)語素
(二)語素和漢字的關係
(三)語素和詞的關係
(四)語素的分類
(五)詞根和詞綴

二 詞的構成
(一)單純詞
(二)合成詞
(三)准詞

思考和練習三


第四節 詞的語法分類


一 實詞和虛詞
(一)分類的兩個角度
(二)分類的標準
(三)分類的層級

二 詞類劃分的標準
(一)意義標準
(二)形態標準
(三)“依句辨品”標準
(四)“辭彙•語法範疇”標準
(五)語法特點標準

三 詞類的設置
(一)各體系的詞類設置
(二)詞類設置的取捨

思考和練習四

四 詞類的劃分及其特點

(一)實詞
(二)虛詞

五 詞的跨類
(一)詞的跨類
(二)兼類詞的詞性判定

思考和練習五


第五節 短語


一 短語的特點
(一)名稱和範圍
(二)定義和特點
(三)詞和短語的區分

二 短語的分類
(一)結構分類的比較
(二)短語的結構類型
(三)功能分類和其他分類

思考和練習六

三 短語的變換和辨識
(一)短語的變換
(二)幾種短語的辨識

思考和練習七

四 短語的分析
(一)短語分析的方法
(二)短語分析的幾點說明
(三)短語圖解法的討論

思考和練習八


第六節 句子的分類

一 句子分類概況
(一)定義和分類的矛盾
(二)句子分類的混亂
(三)句子分類的設想
(四)特殊句式

二 句子的功能類型
(一)句子的功能類型
(二)不同功能句子的辨識和轉換
(三)功能類型之間的關係

思考和練習九


第七節 單句


一 單句的分析(上)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二)層次分析法
(三)幾種教學用析句方法

思考和練習十

二 單句的分析(下)
(一)單句和單句成分
(二)主謂賓的切分
(三)三級成分分析法
(四)對幾個具體問題的處理
(五)單句成分和短語成分的關係
(六)幾種析句方法的比較
(七)三分法的疑難及解釋

思考和練習十

三 單句的分類
(一)非主謂句考察
(二)單句分類的構想
(三)句型示例
(四)句式選輯

思考和練習十二

四 單句的運用
(一)病句的性質
(二)分析病句的方法

思考和練習十三


第八節 複句


一 複句概說
(一)複句的定義
(二)複句的特點
(三)複句的分類

二 一重複句
(一)聯合複句
(二)偏正複句
(三)複句意義類型討論
(四)緊縮複句

三 多重複句
(一)多重複句的判定
(二)多重複句的分析

四 複句的運用
(一)缺乏聯繫
(二)結構混亂
(三)關聯失當

思考和練習十四


第九節 句群


一 句群的性質和特點
(一)句群研究概況
(二)句群的性質
(三)句群的特點

二 句群的類型和運用
(一)句群的類型
(二)句群的運用

思考和練習十五


第十節 漢語的歧義現象


一 歧義的性質
(一)多義和歧義
(二)歧義的類型
(三)歧義的範圍
(四)歧義的作用

二 消除歧義的方法
(一)語境和情理
(二)結構和層次
(三)語義的轉換

三 歧義的幾種特殊形式
(一)數字關係
(二)排列組合
(三)語境多樣

思考和練習十六


第十一節 三個平面與融合語法


一 三個平面的定位及關係
(一)三個平面理論的定位
(二)三個平面之間的關係

二 融合語法的構想及運用
(一)融合語法的構想
(二)融合語法的運用

思考和練習十七


尾聲 教學語法和語法教學的再思考


一 教學語法的現狀和特點
(一)教學語法的現狀
(二)教學語法的特點

二 語法教學的意義和實施
(一)語法教學的意義
(二)語法教學的實施

思考和練習十八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