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文津出版社總數: 15
兩宋詞人年譜
作者王兆鵬
分類號C4.2.7 038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1994
主題
中國詩律研究
作者王子武
分類號C4.2.3 131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
作者葉政欣
分類號C5.6.6 011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中國古代小說概論
作者葉桂桐
分類號C4.2.4 051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年1998
劉若愚:融合中西詩學之路
作者詹杭倫
分類號C4.7.3 024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2005
中外文學比較
作者徐志嘯
分類號C4.7.6 005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2000
表達技巧 語法十七講
作者蔡謀芳
分類號C2.3.4 014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1996
蘇辛詞比較研究
作者陳滿銘
分類號C4.2.3 034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辭賦流變史
作者李日剛
分類號C4.1.3 004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
作者周啓志、羊列容、謝昕
分類號C4.6.1 010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專題的設置是以現代通行的文學理論為依據,這不是意味著以現有的文學理論框架去生搬硬套古代通俗小說理論。從專題本身講,其概念自然是現代人規定的,而作為理論卻為古今共同探討。至於書中的「方法論」及「借鑒論」兩章,則是站在現代理論的高度,對古人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形成進行俯視,旨在為現代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探索一條路子。本書的作者以現代系統思維為基礎,運用化縱為橫,化點為面的方法,向讀者呈現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其研究成果也足以啟 人深思,令人摩掌會心。


前言
第一章 發展論
第一節 從「小說」到「小說家」
第二節 通俗小說理論的萌芽
一、 兩晉六朝時期的通俗小說理論
二、 唐代的通俗小說理論
第三節 通俗小說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通俗小說理論的成熟
一、 功能論
二、 語言論
三、 藝術真實論
四、 人物性格論
第五節 近代通俗小說理論的轉變

第二章 作家論
第六節 作家的人格修養
一、提倡道德的重要性
二、觀念與實踐的矛盾
第七節作家的藝術修養
一、積學
二、儲才
第八節 作家的「還俗」
一、 對「俗性」的肯定
二、 對「入世」的躬行
三、 審美心理結構的調整

第三章 功能論
第九節 娛樂功能
一、 娛樂功能與社會效果
二、 對商品化傾向的批評
三、 娛樂功能與政治功利
第十節 勸懲功能
一、「勸善懲惡」的規定性
二、勸懲功能的強化
三、勸懲說的進化
第十一節 其他功能
一、 史鑒功能
二、 認識功能



第四章 創作論
第十二節 情節
一、 情結結構原則
二、 情節設計技巧
第十三節 人物
一、 人物塑造的原型論
二、 人物形象的藝術特徵論
三、 人物塑造的技巧論
第十四節 語言
一、 小說語言的基本要求─通俗化
二、 敘事語言的運用
三、 人物語言的表現

第五章 審美範疇論
第十五節 雅與俗
一、 語言的雅俗之辨
二、 功能上的雅俗之別
三、 題材上的雅俗之分
四、 表達方式的雅俗之異
五、 關於「雅俗共賞」理論的討論
第十六節 奇與常
第十七節 虛與實
第十八節 情與理
一、「情」與「理」的對抗
二、主情論的美學內涵
三、情與理的相互認同
四、「理」的新內涵和「情理」的統一

第六章 借鑒論
第十九節 對史學理論借鑒
一、「微詞」、「曲筆」與「注彼寫此」
二、「實錄」精神與「實錄」理論
第二十節 對文學藝術理論的借鑒
一、「發憤著書」說─對詩文論的借鑒
二、「以形寫神」說─對書論的借鑒
三、「境界」說─對詩論的借鑒
四、「文法論」─對古文理論的借鑒

第七章 題材論
第二十一節 傳奇
一、傳奇的來源
二、傳奇的流變
三、傳奇的泛化
四、傳奇的真諦
第二十二節 情愛小說
一、情愛小說的創作動機論
二、「情」與「淫」
三、對才子佳人模式的批評


第二十三節 歷史小說
一、歷史小說的來源
二、歷史小說的虛實問題
三、歷史小說的一般創作原則
第二十四節 俠義與公案小說
第二十五節 神魔小說
第二十六節 模式化問題
一、 對模式的詮釋
二、 模式的起源
三、 模式的類型
四、 古代理論界對模式的批評
五、 模式的意義

第八章 方法論
第二十七節 評點
第二十八節 序跋
第二十九節 專論
第三十節 散論(瑣論)

第九章 欣賞論
第三十一節 小說欣賞的特徵
第三十二節 欣賞的修養
一、 讀者的人格修養
二、 讀者的知識修養
三、 讀者的文學修養
第三十三節 欣賞的方法和要求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