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 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 》的作者們是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課程修讀跨文化與翻譯學科的學生。他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翻譯系副教授楊慧儀博士的指導下,調查及走訪了在港定居四個不同族群,了解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及扎根歷史,撰成此書。翻譯不只是把一種語言換成另一種語言;翻譯不只是實務地單純在文本與文本之間作語言轉換。翻譯的核心在文化交流,在文本轉換的過程中認識他者,理解人與人以至跨文化之間的關係,更甚而,產生出新的想法,新的知識。《 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 》就是在語言以外進行另一種翻譯實踐的成果。大學作為知識產生的機構,在香港當下的社會環境,學生在當中能夠積極擔當的角色可以是甚麼?對於香港人的身分討論,若我們跳開自身,將眼光投落到其他族裔身上,帶來的思考又會是甚麼?帶著這兩個問題,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的一班學生,透過跨文化研與翻譯一課,以一年多的時間,親身實踐,開展研究調查的工作。由敲定主題,劃定範圍,鎖定訪問對象,搜集文獻資料,撰寫文章再集結出版。《 家在香港:非華人族群調查 》就是這樣而來的一本書。書中以在港的泰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和波蘭人出發,整理他們與這個城市過去與現在的互動。當中有有趣的歷史,例如原來最初發現洋紫荊的並非香港人,而是一位自法國的神父;也有感人小故事,就像泰國的過埠新娘娓娓道來的大半生;亦有為人忽略的當下現況,像在港只有500個的波蘭人如何在這裡努力生活,還有法國人對香港的影響如何在不知不覺間滲進這城市的肌理。作者們透過扎實的史料研究,現況調查及人物訪問,加上明晰的分析和切入討論,為上述那兩個問題帶出了「原來是這樣」和「可以是這樣」的可能答案!泰國人篇從過埠新娘著手,訪問了數位早已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泰國女士,聽聽她們在香港有笑有淚的真實生活,看看她們如何敘說自己個人歷史與身份認同。葡人篇整理了葡人自十六世紀以來遷港的歷史淵源及生活面貌;羅列出多位對香港有重要貢獻的葡裔人士,例如「將香港引向奧運的領路人」,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前主席沙利士;以及走訪不同世代葡裔港人,了解他們對個人身份,香港生活的真實想法。波蘭人篇訪問了四位在港生活的波蘭人,讓我們一見這只有500人的群體,如何在這城市團結共生而同時積極融入本地生活。法國人篇細數法國人自十九世紀以來在香港不同面向的影響,由標誌性建築到文化、商交,為很多我們習已為常的狀況帶出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