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選單
瀏覽
書名
ISBN
索書號
其他書名
權限設定
語言
部門
位置
文獻類型
課程範圍
適合
 至
是否有電子資源?
電子資源關鍵字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總數: 24
漢語句法規則
作者李子云
分類號C2.3.4 31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1
古文翻譯法
作者郭雲生, 侯紀平
分類號C2.2.2 047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9
古籍通假字選擇
作者高啟沃
分類號C2.2.2 046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5
漢語詞滙學史
作者符淮青
分類號C2.3.3 15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6
語言學和語言教學
作者北京京語言學會
分類號C2.9.2 084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4
古漢語反訓集釋
作者徐世榮
分類號C2.3.3 166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9
法律文書的語言運用
作者安徽教育出版社
分類號C2.3.5 17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8
劉心武論
作者陳墨
分類號C4.5.3 066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6
余光中選集
作者黃維樑.江弱水
分類號C6.1.3 04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9
桐城文派述論
作者吳孟复
分類號C4.2.2 014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1
漢語修辭學教程
作者楊建國
分類號C2.3.5 029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1
中國散文學通論
作者朱世英,方遒,劉國華
分類號C4.2.2 007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5
實用語法修辭
作者于根元 等
分類號C2.3.4 02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3
語言學論文集
作者安徽省語言學會
分類號C2.9.2 01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7
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
作者王海棻
分類號C2.3.4 23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91
語文淺論集稿
作者徐世榮
分類號C2.9.1 01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4
中國目錄學史稿
作者呂紹虞
分類號C5.3.1 006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1984
實用漢語語音
作者劉紅梅、武傳濤
分類號C2.3.1 04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介紹了漢語語音的性質、聲母的分類、漢語音節的主體、聲調的調值、變調、輕聲、兒化、語音規範化等內容。



一、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概說

(一)語音的性質

1.語音的物理性質
2.語音的生理性質
3.語音的社會性質

(二)語音的基本概念

1. 音素和音節
2. 元音和輔音
3. 聲母、韻母和聲調

(三)現代漢語語音的特點

1. 音節界限分明
2. 元音佔優勢
3. 沒有複輔音
4. 有聲調

(四)記錄語音的符號

1. 傳統記音法與注音字母
2. 《漢語拼音方案》
3. 國際音標

二、音節起頭的音──聲母

(一)聲母的分類

1. 按發音部份分類
2. 按發音方法分類

(二)聲母的發音

1. 輔音聲母
2. 零聲母

(三)聲母辨正

1.z、c、s和zh、ch、sh
2.分辨n和l
3.分辨f和h
4.把濁音改為清音
5.把尖音改為團音
6.讀準零聲母
7.讀準r聲母
8.聲母辨正繞口令

三、漢語音節的主體──韻母

(一)韻母的分類

1. 按結構成分分類
2. 按照韻頭分類
3. 按韻尾的情況分類

(二)韻母的發音

1. 單韻母
2. 複韻母
3. 鼻韻母

(三)韻母辨正

1. 分辨e、o與uo
2. 分辨齊齒呼與撮口呼
3. 分辨前鼻音韻母與後鼻音韻母
4. 分辨單韻母與複韻母
5. 避免丟失韻頭i或u
6. 韻母辨正繞口令

(四)押韻和韻轍

1. 什麼是押韻
2. 十三轍和十八韻

四、高低升降可辨義──聲調

(一)聲調的性質

1. 聲調的性質
2. 聲調的作用

(二)調值和調類

1. 調值
2. 調類
3. 調值和調類的關係

(三)普通話的聲調

1. 普通話的調值
2. 普通話的調類

(四)聲調辨正

1. 注意調值的對應
2. 注意調類的對應
3. 古入聲字的臣讀
4. 聲調辨正繞口令

五、語音的自然單位──音節

(一)音節的結構

1. 普通話的音節構造
2. 普通話音節結構類型
3. 普通話音節結構的特點

(二)普通話聲韻配合規律

(三)音節的拼讀

1.拼讀時應注意的問題
2.拼讀方法

(四)音節的拼寫

1. 省寫
2. Y、w的用法
3. 隔音符號
4. 標調法
5. “雙字母”的簡寫

(四)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1. 總原則
2. 名詞
3. 動詞
4. 形容詞
5. 代詞
6. 數詞和量詞
7. 副詞
8. 嘆詞
9. 擬聲詞
10. 虛詞
11. 成語
12. 大寫
13. 移行

六、聲音連成串後的變化──音變

(一)變調

1. 上聲的變調
2. 去聲的變調
3. “一、七、八、不”聲的變調
4. 重疊形容詞得變調

(二)輕聲

1. 什麼是輕聲
2. 輕聲的規律
3. 輕聲的高低
4. 輕聲引起的變化
5. 輕聲的作用

(三)兒化

1. 兒化和兒化韻
2. 普通話兒化韻的規律
3. 兒化的作用
4. 普通話兒化的規律

(四)語氣詞“啊”的音變


(五)音變繞口令

1. 變調
2. 輕聲
3. 兒化
4. “啊”的音變

七、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語調

(一) 語調的作用

1. 傳情達意十分準確
2. 使語句富于旋律美

(二) 語調要素分析

1. 抑揚
2. 頓挫
3. 輕重
4. 緩急

(三) 朗讀中的語調運用

1. 詩歌的朗讀
2. 記敘文的朗讀
3. 說明文的朗讀
4. 議論文的朗讀
5. 文言文的朗讀

八、音正方凝表達準確──語音規範化

(一) 語音規範化的意義

(二) 語音規範化的標準


(三) 語音規範化的內容

1. 異讀字的規範
2. 輕聲的規範
3. 兒化的規範
4. 防止讀錯字

(四) 大力推廣普通話

1. 普通話及其形成
2. 普通話和方言
3. 推廣普通話

主要參考論著
實用漢語詞匯
作者李玉江、高更生
分類號C2.3.3 079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叢書包括《實用漢字》、《實用漢語語音》、《實用漢語辭彙》、《實用漢語語法》、《實用漢語修辭》、 《實用漢語邏輯》。《實用漢語詞彙》一書的內容儘量地包括了詞彙的各方面的知識,屬於入門書籍,類似於教 科書的形式這套叢書是適應廣大中小學教師、編輯、記者、秘書、幹部、職員、大中學校學生、外國留學生、華 僑以及其他中等文化程度的語言文字工作者解決工作和學習中的困難並進一步學習語言文字的需要而撰寫的。經 常見到的現代漢語方面的著作,有的屬於教材性質,全面地論述有關方面的內容;有的屬於專著性質,集中探討 某一方面的學術問題;有的屬於通俗讀物性質,淺顯地介紹有關的知識;而真正適應廣大讀者和語言文字工作者 所需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突出實用性的著作,卻很少見到。這正是本叢書迫切需要撰寫、出版的根本原因。


目錄


總序/李玉江 高更生

一、詞和詞的構造

二、辭彙和辭彙的構成

三、詞義和詞義分析

四、辭彙的發展變化

五、辭彙的運用和規範


主要參考論著
廣義修辭學﹙修訂版﹚
作者譚學純、朱玲
分類號C2.3.5 13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本書從醞釀到寫作,筆者們一直關注國內外同類研 究的前沿狀況,重視學術資源的積累。同時,筆者們也不諱言在許多問題上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本書的理論定位和框架設計經歷了話語研究、接受修辭學研究、從話 語層面向文化哲學層面延伸研究三個階段。內容包括:狹義修辭學內外:廣義修辭學的理論生長點、修辭功能三層面、修辭活動的兩個主體:表達者和接受者、話語 權和表達策略、修辭幻象、修辭原型、解釋權和接受策略、修辭接受的特徵、文學修辭接受:從話語到文本、預設:表達和接受的認知前提、隱喻和隱喻義:從表達 到接受、雙向互動:微觀和宏觀等。
作者以全新角度闡釋修辭學,適合於作為教材供大學生閱讀。


初版自序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狹義修辭學內外:廣義修辭學的理論生長點
第二章 修辭功能三層面
第三章 修辭活動的兩個主體:表達者和接受者


第二編 表達論

第四章 話語權和表達策略
第五章修辭幻象
第六章 修辭原型


第三編 接受論

第七章 解釋權和接受策略
第八章 修辭接受的特徵
第九章 文學修辭接受:從話語到文本


第四編 互動論

第十章 預設:表達和接受的認知前提
第十一章 隱喻和隱喻義:從表達到接受
第十二章 雙向互動:微觀和宏觀


餘論:基於修辭學學科交叉性質的觀察與思考

主 要參考文獻

初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
作者胡德明
分類號C2.3.4 08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主題
註釋
《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對現代漢語反問句的語音特徵、句法特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全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依託會話含義和新格賴斯會話含義理淪、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關聯理論以及邏輯學中的推理,提出使用反問句的語義語用條件,構建反問句產生模式假設,然後用語言事實驗證假設,再用這個模式對反問句句法、語義、語用等問題作出了統一的解釋。《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在充分描寫的基礎上窮盡地歸納了反問句特有格式37種,提出反問句特有的語調類型:特高調和高降調。系統總結了反問句的重音模式:特指型反問句中,“什麼”、“怎麼”、“哪”、“哪兒”等疑問詞往往不帶重音,如果帶重音,那麼往往帶對比重音;反問句中往往有某個成分帶有對比重音;反問句中如果沒有對比項,那麼句中的一些動詞前的副詞等修飾成分和情態動詞經常帶有對比重音;“有”“是”“這”“那”等成分在反問句中經常帶對比重音。本書既可作為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課程的文字學教材,也適合函授及社會各層次的自學自修需要。





緒論


0.1 研究的物件和意義

0.2 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

0.3 語料說明

0.4 術語、符號


第一章 反問句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本書基本觀點


1.1 反問句研究回顧

1.2 存在的問題

1.3 本書對反問句的基本看法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反問句的形式特徵


2.1 特指型反問句

2.2 是非型反問句

2.3 正反型和選擇型反問句

2.4 反問特有的格式

2.5 反問句的韻律特徵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反問句的產生機制假設


3.1 反問句使用條件的討論

3.2 反問句產生模式假設

3.3 產生模式的驗證

3.4 q的表現形式

3.5 關係條件與邏輯推理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來源及其性質

4.1 前人對反問句否定語義來源的研究

4.2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來源

4.3 反問句否定語義的性質

4.4 關於反問句的主觀性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反問觸發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對產生模式的進一步證明


5.1 否定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2 情態動詞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_3副詞“還”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5.4 “就”與反問句關聯的理據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反問旬的語用含義、語用功能和語用價值


6.1 學術界對反問句語用問題的研究

6.2 區別一組概念:語用含義、語用功能、語用價值

6.3 語用含義

6.4 語用功能

6.5 語用價值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兩種特殊的反問旬


7.1 “誰讓”問句

7.2 “不是嗎”反問句及“不是”的性質和語義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